“百年后,就有七代宗亲,七万八千一百二十五人。”
“百二十年之后,朱家子嗣会破四十万。”
“百四十年之后......”朱寿不疾不徐地说着这个结果,这时候朱元璋再也不能平静。
他握着杯子的手都微微发抖,八代子孙就已经几十万。
哪怕只是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设想,只是让朱家子孙不用挨饿,那拨出的钱粮又有多少?
更何况,到时候亲王郡王,也不会凭空消失,累加起来的俸禄到时候恐怕整个大明都供养不起。
朱棣小心翼翼地看着朱元璋不禁咽了口唾沫,这个问题他可不能回答。
他现在虽只有三个儿子,可还有几个女儿,要知道女儿也是要领宗室俸禄的。
朱寿所说的五个孩子不算多,若真是按这发展下去,百万宗亲,就是光吃就能把大明吃垮。
“父皇~”朱标这时候也不禁喊了声,这个问题真的是朱元璋留下的。
而且为了不让宗亲争权,朱元璋还规定朱家子孙不允许工作,那就意味着这些俸禄成了养活他们的唯一手段。
一旦要有所削减,恐怕到时候宗亲会立刻拿出老祖宗的规定。
况且这还是假设皇位不更替的情况,皇位更替,那么亲王和郡王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政策,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会将大明推向无底的深渊。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毫无血色,一片煞白,眼神呆滞地看着身边几人。
“标儿,你说咱该怎么办?
咱只是不想子孙像我那时候一样,连饭都吃不饱。”
“父皇,如今还没到那种不可挽回的地步,父皇还可以回京商议此事,相信一定能议出一个两全之法。”
朱标连忙劝慰道,他还是第一次从自己无所不能的父亲身上,看到这股浓浓的挫败感。
况且现在压力最大的,不是朱元璋,而是他朱标啊。
父皇没退位,自己如今已经掌权,就算父皇推行削藩,那诸位兄弟都会认为是他的选择。
可他又不得不去做,他不能将此事留给雄英去解决。
朱寿并没有再讲下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够了,没道理在他们理解之后再出言讽刺。
毕竟他只是站在后人的肩膀上,他不能说朱元璋的出发点就是错了。
“寿儿,你有何想法?”
这时朱元璋将目光投向朱寿,虽然他满嘴奇怪的言论,可这次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朱寿摊了摊手,无奈说道:“很简单啊,汉朝的推恩令又不是不能用,别总想着搞那些特殊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就算再亲,过了五代,谁还记得你。”
朱元璋听到这话,并没有反驳,而是认真思索着。
就按照之前的数据,到了五代,宗亲也不过三千多人。
抛去亲王和郡王,那俸禄也不过两百多万,这对于大明的税收仍然是很大一笔,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标儿,你觉得朱寿所说的方法如何?”
朱元璋问道。
“是可行的,但不能一蹴而就,而且若要行推恩令的话,就不可限制宗亲做事,甚至也要允许他们出来做官。”
朱标思索了片刻,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老四,你有什么意见?”
朱元璋转头问向朱棣。
“儿臣没意见。”
朱棣举双手赞成,他哪敢有什么意见。
本来他都觉得自己的燕王做不下去了,现在只是削藩,只是推恩令,他已经很满意了。
五代之后估计也不需要驻守边疆了,反正再怎么说,子孙安好总比后来饿死要强。
“那就从燕地开始实施,亲王的俸禄五万石也太多了,就先削减至一万石,郡王削减至两千石。”
朱元璋言语间就定下了标准。
“一万石......”朱棣欲言又止,虽然削藩他同意,但这也太狠了,足足削了八成。
“怎么?
有意见?”
朱元璋冷冷地询问。
“没有,只是儿臣能不能把这一万石换成土豆?”
朱棣试探着询问道。
“对啊,父皇,此事可以先不急,待到土豆培育成熟,以土豆的产量,到时候以土豆赏赐诸位兄弟,便如同削藩。”
朱标也突然意识到,土豆这个产量要是铺开,赏赐的粮食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行,该削还得削,就刘三吾那里的土豆,要想到达能赏赐数万斤,恐怕也需要几年时间,这几年能省一点是一点。”
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的事,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不过土豆这玩意儿确实是个好玩意儿,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儿臣遵旨。”
朱棣撇了撇嘴,看来是真没啥办法了。
“行了,别不满意,之后北京的建设,还要由你这个燕王亲自督建,到时候大运河,很多事都要你来处理,到时候有的是赏赐。”
朱元璋又吐槽了几句。
“儿臣领命。”
朱棣这才展露笑颜,看来父皇对他还是不薄,他也知道两京制的事,而另一个京师的所在地,基本决定了他们这些藩王的地位。
没有选择西安,太原和洛阳,而选择了北平,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信任。
朱元璋又意味深长地看向朱寿,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埋头喝着闷酒。
吃着朱寿亲手做的菜,却被辣椒呛地干咳了几声。
“你不回京?”
朱元璋突然问道。
“没有回去的必要,我回去只能被束缚手脚,在外面才能给爷爷,给老爹最大的帮助。”
“那燧发枪有几个工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那些作物,刘三吾已经来和朕聊了好多次了。”
朱元璋平静地说出几个问题。
朱寿知晓,他是想让自己进京。
“他们工部解决不了的,我也解决不了,枪管需要很多次精细的打磨,那些结构如果做不出来,就只能按照老办法去做倒模。”
“刘爷爷种土豆,那没有捷径,我已经把我种植的经验都写给你们了。
对于大明来说,让百姓吃饱饭,比什么都重要。”
小说《大明:签到八年,我气哭朱元璋!》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