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捋一捋时间线,就当复习功课了。本章可跳过,不过建议看一看,1865年,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885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将细胞理论应用于病理学,推动了细胞学说的发现。1869年,瑞士医生弗里德里希·米歇尔首次从白细胞中分离出了DNA,这是人类首次首接观察到DNA的存在。1900年,雨果·德弗里斯提出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即自然条件下基因的突变能产生新的突变体。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实验首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重复了格里菲斯的实验,并进一步分离和证实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作用。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彻底结束了关于遗传物质的争论,并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伯格等人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获得了重组DNA分子,这为后来的基因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1990年代初,首次发现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在细菌中发现了CRISPR-Cas9系统,这是一种天然的基因编辑机制,可用于细菌抵御病毒感染。1990年代-200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随着该计划的开展,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基因组上的应用2000年代初-2019年代初,ZFN(锌指核酸酶)和TALEN(转录激活样效应核酸酶)技术兴起,在CRISPR-Cas9技术出现之前,这两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但都需要设计和合成特定蛋白质来实现基因组的改变,相对繁琐且低效。2012年,CRISPR-Cas9技术的突破,JenniferDoudna和EmmanuelleCharpentier等科学家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paper,其中详细描述了CRISPR-Cas9系统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至此,CRISPR-Cas9技术以高效、简便、精确的特点迅速成为主流工具。2016年4月12日,因患有滑膜肉瘤晚期的魏则西在咸阳的家中去世,终年22岁。业内称之为”魏则西事件“,虽然表面上整治了医疗竞价排名广告,但也重创了本在蓬勃发展的细胞治疗领域。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基因组编辑峰会上宣布,他己经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地将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双胞胎女婴的CCR5基因进行了改造,于中国诞使其具有抗HIV的能力。第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方面的广泛关注和争议。2022年10月,一位名叫TerryHorgan的27岁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患者在接受腺相关病毒(AAV9)载体递送的CRISPR基因编辑治疗后不幸去世。虽然目前尚不清楚TerryHorgan去世的真正原因,以及是否与CRISPR有关,但它的去世无疑引发了人们对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前景的担忧和质疑。2023年10月2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公布,授予了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Weissman),表彰他们在mRNA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治疗。国外己有多款药物上市,国内比较成熟的是CAR-T,其他产品还处于临床阶段,相信在几年内也会相继发布。在农业领域,基因编辑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在环境保护领域,基因编辑可以用于保护濒危物种和恢复生态系统。在享受上述好处的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和伦理挑战。比如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副作用,也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且如果作用于人类本身时可能会引发道德和社会争议。正如工具无罪论一样,基因编辑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应用技术的人。关键这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域,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的探寻。生物领域经历过快速发展,也爆发了严重的问题,起起落落,春风寒冬。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也没有人会知道这是造物主的恩赐还是潘诺拉的魔盒,一切都在未知中摸索前进。盒子己经打开了,再关上无济于事。就跟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样,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