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小说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最新章节列表_全集小说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全文免费阅读(周礼)小说

时间:2024-06-15 20:12:28 编辑:isaac

全集小说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
全集小说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
作者:周礼
主角:潘多拉普罗米修斯
频道:都市生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有时我们因为过分迷信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孩子横加劝阻,结果管得越多,限制得越多,孩子的能力反而越低下。

如果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兴趣,并给孩子预留一定的空间,我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人,但至少他们会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改造世界的人。

1.家庭作业,想说爱你也容易

如今,不少孩子一回到家里就唉声叹气,究其原因,是由于作业太多,没有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尤其当父母在一旁不停地催促时,孩子更会烦不胜烦。

有一位学者曾采访、调查了上千名儿童,他惊奇地发现,竟然有将近七成的孩子讨厌做家庭作业。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孩子对家庭作业不“感冒”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太难了吗?

其实不然,我察看过一些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数量并不算多,只要认真去做,一般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所以,造成孩子讨厌家庭作业的真正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家庭。

先看电视,还是先做作业?孩子说,先看电视。父母说,先做作业。

在父母的威权面前,孩子往往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默默地接受。不过,孩子心里并不服气,所以导致他们完成作业的效率非常低下,通常10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往往需要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并且会错误百出。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是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就越是惦记电视;越是惦记电视,作业就完成得越差;作业完成得越差,父母就越是不让孩子看电视,越给孩子安排更多的学习任务。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制定规矩,双方约定什么时候该看电视、什么时候该写作业。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安排的作业,孩子当然不堪重负。一些家长喜欢搞题海战术,他们以为,只要让孩子多看书、多练习,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事实上,学习成绩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多做几套习题就能提高的。

孩子的成绩不好,不喜欢写家庭作业,归根结底,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是问题的根源。

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强行给孩子添加学习任务,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写作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归属感。

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允许孩子出错,这是一些家长常有的心态,所以他们一看到孩子的作业出了错,就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一顿怒骂。

粗心马虎是孩子常有的事,家长不必大惊小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一味地斥责孩子,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半个小时左右,超出这个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疲劳,精神涣散,致使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家长不应搞疲劳战术,而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细心的家长一定还会发现,许多孩子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玩耍。实际上,这不是他们不专心,而是调节状态的一种方式。

因此,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这个特点,一旦学习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要提醒他们休息一会儿,最好将作业分成几个时间段去完成。

2.善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开始不断地向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比如,有一天傍晚,我带女儿出去散步,看见天上的月亮,她突然好奇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跟着我走呢?为什么有的树长得很直,而有的树长得很弯?”

还有一次,女儿摸着我下巴上的胡须,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你的下巴上有胡须,而我的下巴上没有呢?为什么我可以穿裙子,而你不能穿呢?”

甚至,有一回女儿看见一只飞翔的小鸟,充满幻想般地问我:“爸爸,为什么小鸟身上有翅膀,我的身上没有呢?为什么我们不造一个长梯子爬到月亮上去呢?”

对于女儿这些稀奇古怪、没完没了的问题,刚开始我还能耐心、细致地回答,但渐渐地我就有些烦了,因为有不少问题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解释。

于是,女儿再提问题纠缠我时,我要么会胡编乱造,敷衍了事;要么会转移话题,置之不理;要么会说“爸爸现在有事,待会儿再给你讲”;要么会厉声斥责,加以阻止!

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下,女儿明显减少提问题了,我不禁暗自庆幸,耳根终于可以清净一下了。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无意中读到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著作,其中有一段这样说:随着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孩子的思维活动会日趋活跃。在孩子的眼里,身边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是神秘的、奇怪的、新鲜的。为了弄明白这些事物,孩子就会不断地问“为什么”,并把希望寄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母身上。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正是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表现,他们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设法给予正确的回答。

原来,女儿喜欢问“为什么”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表现。从那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厌烦孩子的提问,也不再随意应付孩子提出的问题了。

比如,有一次,女儿问我她是从哪儿来的。我很认真地告诉她:“你是妈妈经过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听后又不解地问:“那我是怎么钻进妈妈肚子里的呢?”

为了让孩子弄明白这个问题,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小生命形成到分娩的视频给她看。

对于有些我也不知道的问题,我会老老实实地告诉女儿:这个问题爸爸暂时回答不了,要等查阅一些书籍后才能明白。

我常常鼓励女儿和我一起寻找答案,体验那种小小的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时,孩子没有问题可提时,我就会主动制造一些机会,吸引孩子发问。

就这样,女儿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整天追着我问东问西。我乐此不疲,因为与女儿一同成长,虽然很累,但也十分开心。

3.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行为表现,就能预见他未来是什么样子。

这句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育儿道理,即: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品德。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幼儿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它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虽然3岁以前,孩子的个性还处于雏形,但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将来的事业、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忽略这一阶段,一旦发现孩子有不妥的行为,一定要加以制止,并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有一位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容器里,容器的高度刚好为跳蚤能够达到的位置。为了防止跳蚤从容器里跳出来,教授特地在容器上面盖了一块玻璃。

第一天,跳蚤表现得十分活跃,它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玻璃,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可是,它的力量实在太单薄了,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无法冲破玻璃的阻挡。

尽管如此,跳蚤还是没有放弃,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发起一阵猛烈的攻击。

过了几天,教授再去观察,发现跳蚤上跳的频率明显减少,没了先前的冲劲和锐气,变得有些懒惰和绝望了。

又过了几天,教授再去观察,发现跳蚤几乎丧失了斗志,只是在容器底部跳来跳去……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教授惊奇地发现跳蚤已不再做任何努力,它终日得过且过地待在容器底部。

随后,教授将容器上方的玻璃抽掉,他以为跳蚤会一下子蹦出来,但出乎意料的是,跳蚤没有任何反应,它已经完全习惯了现有的生活。

紧接着,教授又将另一只跳蚤放进一个容器里,容器的高度略微超过跳蚤上跳的极限,并且上面没有加盖玻璃。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授发现,跳蚤每天都会习惯性地往上跳,虽然每次上跳它都无法超越容器的高度,但它仍然乐此不疲,把这当作每天的必修课。

半个月后的一天,奇迹发生了:跳蚤逃离了容器,重新获得了自由。见此,教授不禁发出一声感叹:“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呀!”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积极地培养孩子的生活目标、价值观、阅读兴趣、人际关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其实,优秀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难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可以说,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好的习惯成就人生,而坏的习惯则毁灭人生。

4.教育孩子请将“你不要”换成“你能行”

你不要靠近那只小狗,它会咬你的;你不要碰那个插头,它会电到你的;你不要跨过那条沟,太危险了;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准他们会把你拐卖的;你不要……

如果还原家长对孩子说过的话,你会惊讶地发现,“你不要你不行”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你要你能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主要是家长的护犊心理在作祟。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十分弱小,方方面面都让人担心,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替孩子完成一些事情,或是阻止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其实,爱孩子和保护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将他们包裹起来,而是教给他们常用的知识,使他们具备独立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孩子能够分辨狗的品种时,他们就会远离恶狗,亲近宠物狗;当孩子懂得用电常识后,他们就不会去碰插头了……阻止只会关闭孩子成长的大门,而引导和鼓励才是正道。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候鸟准备从北方飞到南方去过冬,途中,一对好心的夫妇见它们可怜,便将家中剩余的粮食拿来喂它们。吃饱喝足后,一些候鸟没有选择继续南飞,而是停了下来,想就在此过冬。

好心的夫妇害怕候鸟冻着,又腾出一间空屋,在里面堆了厚厚的一层枯草。

就这样,这群候鸟安全地度过了冬天,并从中尝到了甜头。从那以后,每年冬天,它们都会来这对好心夫妇的家里过冬,而夫妇俩也异常热心,供吃、供喝、供住,从不间断。

多年后,这对夫妇去世了。

候鸟们失去了食物供给,也失去了基本的过冬能力,于是那个冬天成了候鸟们的噩梦,它们不是被冻死了,就是被饿死了,景况十分凄惨。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当爱泛滥,或失去为人处世的原则时,它就会变成一把扼杀孩子的利剑。因为你越是努力地保护孩子,反而越是会让孩子失去锻炼机会,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最终家长只会培养出什么也不会做、不敢做的“熊孩子”。

父母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能够保护孩子一时,但不能保护他们一世——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会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孩子的一切都只能靠他们自己。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最好少说“你不要你不行让我来”这样的话,而要多鼓励孩子直面人生,大胆尝试,因为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要相信他们能做好每一件事,并将这种积极的心态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从而建立起战胜任何困难的自信。

5.教育孩子要掌握好“火候”

在烹调菜肴时,大厨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火候。

所谓“火候”,就是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所用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一方面要从燃烧的烈度,判断火力大小;另一方面,要根据食材的性质,掌握出锅的时间——二者统一,才能烹饪出美味可口的佳肴来。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掌握好了“火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精品”;如果没有掌握好“火候”,就会徒劳无功,打造出口感不佳的“次品”。

大抵来说,教育孩子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好教育的时间和时机,二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先来谈谈教育的最佳时间和时机。

儿童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无论是性格还是智力,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3岁前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据相关资料显示,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发育,在3岁之前基本上会完成60%。这一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如果开发得当,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超强的能力。

另外,3岁之前也是儿童的感觉、记忆、思维和身高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你就要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而有的东西甚至根本无法弥补,会成为永远的缺陷。

因此,在儿童期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优良的习惯。

当然,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就是孩子对某样事物感兴趣时。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一般而言,孩子在小时候都会表现出某方面的兴趣,或音乐,或美术,或舞蹈,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些兴趣,并鼓励孩子一直坚持下去。

再来谈谈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有的家长只知道一味地使用旺火、猛火,却不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观察能力、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就像有的菜一入锅就熟了,而有的菜则需要反复翻炒。菜的老嫩不同、软硬不同,也就决定了烹饪的时间和火力的大小都不一样。

因此,家长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好火力的大小,该用大火时就用大火,该用中火时就用中火,该用小火时就用小火,切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否则菜肴煳了,就失去它应有的味道了。

6.把孩子的成长当作一辈子的事业

每次考试结束,家长问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要是孩子说考了100分,家长立即眉开眼笑,给孩子买这买那;但如果孩子说考了80分,或者更低,那迎接他的将是一场暴风骤雨。

现在,分数成了一些家长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并且随时影响着一家人的情绪。能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固然可喜,但有一个“差劲”的孩子也不要泄气,因为他同样是上天最好的赠礼。

做父母不容易,做差生的父母更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得坚持下去,因为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坦然地面对一切,把孩子的成长当作一辈子的事业。

首先,家长必须接受孩子的个体特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十分聪明,不管学什么都能举一反三,很快就能弄明白;而有的孩子则比较“愚钝”,需要反复为其讲授方能掌握。

具体表现为一个班上——单说考试,有的孩子老是考前几名,有的孩子老是考倒数几名,而有的孩子无论怎么努力,总是处于中间位置。

这便是个体差异,家长一定要区别对待,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在学习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不行。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但他的交际能力很强,或者很有艺术天赋。上天往往是公平的,他在一方面亏待了你,就会在其他方面补偿你。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相反,人有所短,也必有所长。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不要总是将目光放在孩子的短处,否则你将越来越失望,并最终将孩子推向黑暗的深渊。

其次,分数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来没有前途,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人就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爱因斯坦,他就是出了名的差生,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侮辱他说:“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有任何作为。”而事实上,爱因斯坦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他们班上的任何一个同学。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代表不了什么,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家长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而应该看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再次,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盲目地与人攀比

要是孩子考了70分,你就鼓励他下次考80分;要是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你就鼓励他下次考倒数第二名。

有的家长总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考第一名,或每一门学科都考100分。孩子疲于奔命,却怎么也不能遂父母的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弃学,甚至辍学。平心而论,孩子也希望考100分、考第一名,如果考差了,他们比谁都难受。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工程,无论孩子现在多么“差劲”,你都不能对他失去信心,因为你的信心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和成功的保证。

7.别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诸如:你看王叔叔家的孩子多优秀啊,每次都考年级第一名,你要是有他一半的努力,我就心满意足了;你瞧陈阿姨家的孩子多乖呀,这么小就能帮妈妈分担家务了——再瞧瞧你,除了贪玩好耍,什么也不会做……

为什么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家长希望通过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奋发向上、奋起直追,成为与别人的孩子一样优秀的人。

家长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会让孩子误认为爸爸妈妈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喜欢自己。

由于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无法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只会通过父母外在的语言和表情,来判断父母是否爱自己、关心自己。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时,内心就会十分惶恐,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让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助,甚至产生被遗弃感。

另外,与别人比较,还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

通常情况下,父母是拿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这样比下来,别人的孩子完美到了极点,而自己的孩子差到了极点。所以,父母难免会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甚至会批评和指责孩子。

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每个人都是好面子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夸赞别人,贬低孩子,无异于拿别人的优点来羞辱孩子。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反而让孩子愈加自卑了——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都觉得他们不行,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

鉴于此,父母应该这样做:

首先,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我们既要能看到孩子的不足,也要能看到他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无一例外地都有缺点。父母不能忽略孩子的优点,更不能将孩子的缺点扩大化。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点,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因为一个优点加一个优点,不就等于两个优点了吗?虽然现在你很棒,但在有些方面仍需要向别人学习。

其次,父母要接受孩子的个体差异

的确,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发育快,而有的发育慢;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而有的学习能力弱;有的孩子顽皮好动,而有的乖巧文静;有的孩子能说会道,而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孩子有较强的乐感,而有的孩子天生五音不全……

父母要尊重这种差异,并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给予合理的引导,千万别拔苗助长,或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再次,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每个孩子都像一朵花,有的花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有的花呈红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白色……

但只要是一朵花,它就会有开放的时候,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适当地修枝和施肥,然后静等花开。

8.教育孩子不妨多用暗示

通常情况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多采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会直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做得不对或不好,即:批评和说教。

事实上,这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批评太多、说教太多,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无益,还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会激起孩子本能的反抗,甚至造成孩子叛逆、厌学。

其实,暗示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换句话说,越让孩子不要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这便是所谓的“暗示教育”。暗示教育是相对直接教育而言的,即: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和眼神等方式,启发、鼓励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暗示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不同于说教,它是通过采取迂回的办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家长的意愿靠拢的一种方式。

以前,女儿不太喜欢招呼人。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故意对女儿说:“有礼貌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阿姨最喜欢这样的孩子了,说不定还会给你糖吃哟!”

我话音刚落,女儿便凑上前,亲热地叫了一声“阿姨好”,还主动将手中的电视遥控器交给了客人。

二是动作暗示

有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病人,女儿在病房里上蹿下跳,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休息。碍于旁人在场,不便呵斥孩子,我只得竖起一根手指,对女儿做了一个“嘘”的动作。

果然,女儿心领神会,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三是行为暗示

女儿从小就喜欢剪纸,但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将纸屑弄得满地都是。

有一次,女儿剪完纸后,地上又是一片狼藉。

见此,我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一声不吭地将那些纸屑捡起后扔到了垃圾桶里。女儿见状,也红着脸过来帮忙。等全部收拾完毕,我不由自主感叹道:“地上没有垃圾真干净啊!”

四是眼神暗示

女儿趴在茶几上写作业,写着写着,她就停了下来,开始摆弄起身边的玩具。我没有吱声,而是用严厉的眼神盯着她,她发现后,赶紧放下玩具,认真地做起作业来。

眼神是一种无声语言,它能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对规范孩子的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眼神向孩子表达赞赏、关爱、理解等内容。

五是表情暗示

人的表情丰富多彩,同样可以传达出多种信息,比如喜怒哀乐、肯定否定等。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要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暗示,不向孩子传达或少向孩子传达负面的暗示——常对孩子微笑,少用冷淡的表情。

原来,教育需要做到“雁过无痕润物无声”,让孩子在无形中接受教育,那样才能无声胜有声,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9.教育孩子重在体验

在我们高呼“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不少家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当作家庭教育的“指挥棒”。

君不见,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家长就忙着给他灌输各种知识;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家长就开始给他报各类辅导班。

家长一厢情愿地认为,知识能让孩子变得强大,能改变孩子的未来,于是逼着孩子死读书、读死书。

诚然,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就能拥有一切。况且,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对于儿童来说,学到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从玩耍中体验快乐,从音乐、舞蹈和绘画中体验艺术的魅力,从交流中体验爱的温暖……

通过对外界的体验,常常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固有的灵性得以升华、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从而找到学习和思考的最好方法。

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以此来留下印象。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能体验到大自然的博大、家人的关怀、成功的快乐、离别的痛苦、拥有的幸福、失去的懊恼……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亲身体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正如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所说:“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

没错,是家长过多的干预,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机会,压抑了孩子的个性自由,使孩子的成长空间越来越狭小。

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干”,许多生活经验都是通过体验获得的。如果你让城市的孩子描述农作物的生长,他们肯定模棱两可,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你让农村的孩子描述游乐场的设施,他们肯定瞠目结舌,无从说起。

这并不奇怪,他们只是对于暂时还没有体验过的生活不熟悉罢了。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体验越多,心胸越开阔;知识越丰富,才干越出众。

对于孩子来说,许多事情都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别人说了不算,只有亲自吃过之后才会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同样地,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替代的,大人的生活经验也许并不适合孩子,有些路只有他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即便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出现磕磕碰碰,甚至撞得头破血流,那也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忙着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应先培养他们的习惯和兴趣,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常带孩子去乡间漫步,去森林探险,聆听花开的声音,共赏落日的静美……

10.教育孩子要把握好时机

常有家长向我倾诉,说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始终不见孩子有所进步,有的甚至变得越来越叛逆,根本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家长没有选对教育的时机。

首先,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

可能很多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坏习惯大多是从第一次不良行为开始的,由于家长没有及时制止,他们误以为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没有是非观念,他们不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偷盗”,也不知道大吵大闹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和休息,更不知道乱扔垃圾是破坏环境的行为……

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都要及时处理,将事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在孩子有重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时,一般都有一种负罪感和内疚感,往往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如果这时家长抓住机会,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最容易出现灰心丧气、痛苦绝望的负面情绪,这时家长横加指责,一定会让孩子雪上加霜。

但如果家长表示理解,给予孩子安慰和激励,并肯定他付出的努力,相信大多数孩子都会重拾信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四,在孩子对某事感兴趣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因为儿时的兴趣而成就了事业。爱迪生就是典型代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某样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激励孩子坚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千万不要在以下这几个时间点教育孩子:

一是清晨的时候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一个人一天的心情,因此,最好不要在清早起床后教子。

二是吃饭的时候

别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这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三是情绪失控的时候

无论是父母情绪失控,还是孩子情绪失控,这时教育孩子,都会失去教育应有的意义,并且常常会演变成一场激烈的争吵。

四是睡觉的时候

不要在睡觉的时候教育孩子,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造成他们第二天没有精神,继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教育孩子除了具备基本常识外,还需要把握好时机,只要大家做到以上几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别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

周末,女儿坐在沙发上看彩图版《白雪公主》,猛一抬头间,她发现鱼缸中的金鱼正望着她的书。于是,她突发奇想地说:“爸爸,快来瞧,金鱼也喜欢看书。”

当时我正忙着准备一篇发言稿,没时间搭理她,便随口答道:“鱼怎么会看书呢?不会是你眼花了吧?”

“爸爸,不信你来看嘛,金鱼盯着我的书一动不动,它肯定也想看童话故事。”女儿有些焦急地说。

没办法,我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来到鱼缸边。只见那条金鱼悬浮在水中,正对着女儿,一副专心看书的模样。

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并不是鱼喜欢看书。我本来想把真实情况告诉女儿,但看到她那双充满幻想的眼睛,我赶紧止住了到嘴边的话。

或许,在女儿幼小的心灵里,这是一个美好的场景,我怎能残忍地将它打破呢?

于是,我肯定地点点头说:“金鱼的确喜欢看书,而且还想和你成为朋友呢!”

“是吗?金鱼想和我做朋友?”女儿听后非常高兴。

“是的,但你得天天陪它读书。你想,你喜欢看书,它也喜欢看书,天长日久,你们不就成为好朋友了吗?”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从引导女儿的这个小插曲中,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年龄越大,想象力越差,看来原因就出在这里。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天才,都具有特别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被家长或老师在无形中扼杀了。

记得,曾经有一位母亲给孩子出了一道题:1+1=?

母亲满以为孩子会写上2,哪知孩子竟在等号后面写了一个“王”字。这位母亲非常生气,狠狠地给了孩子一个耳光,还抛下一句话:你比猪还笨。

有一个孩子看到一片树叶从空中飘下来,他高兴地说:“树叶回家睡觉了。”而在一旁的妈妈则说:“不对,树叶不会睡觉,而是枯萎了。”

还有一所学校出了一道考题,题目是:雪化了是什么?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而这个充满创意的回答,却被老师打了一个叉。

这不禁让我想起美国著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次,阿姆斯特朗在院子里玩耍,他弄出的巨大声音惊动了屋子里的妈妈。妈妈走出来问道:“你在干什么呀,又蹦又跳的。”

阿姆斯特朗激动地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面对一脸天真的阿姆斯特朗,妈妈没有责备他,而是颇具幽默地说:“好啊,但你千万不要忘了回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类梦想拥有翅膀,于是发明了飞机;人们渴望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于是发明了望远镜和电话;人们幻想能像鱼儿一样在水里自由游弋,于是发明了潜水装备和潜艇……

无数的事实证明,科学的发明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们的奇思妙想。

因此,对于孩子奇特的想象,家长千万不要泼冷水,更不要横加指责,而要像阿姆斯特朗的母亲那样,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

12.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需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将来事业的成功。

不少学者认为,孩子成年后的人际状况,往往与儿童期的交际能力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儿童期的交际能力越强,长大后人际关系越好。

既然交际能力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如此重要,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呢?

一、带孩子走出家门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玩伴,并且很多家庭深居高楼,与人接触的机会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尽量创造机会,了解周围的邻居有无小孩子,若有的话,可邀请他们来家里玩。

另外,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玩。公园、小区花园和休闲广场都是不错的去处,那里通常会有孩子在玩耍,家长可鼓励孩子与他们交朋友。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可以适当帮助孩子,比如给孩子买一些玩具,让他与别人分享,或是营造氛围,让孩子表现他擅长的东西,从而引起同伴的关注。

二、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嘴甜”的人都特别受人欢迎。待人接物有礼貌,是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交际的必备条件。

这看似是小事,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话有礼貌,一般都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也更容易被人接纳。家长要从小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见面时说“你好您好”,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麻烦”,接受别人馈赠时说“谢谢”等。

三、鼓励孩子参与购物

购物也是一个让孩子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窗口,像购买文具、零食和生活用品之类的小事,家长可以交给孩子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挑选东西,询问价格,支付账单。

孩子自己购买东西,会让他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乐意参与社会活动。

四、不要代替和限制孩子与人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无法正确表达想法,常常替孩子说话,充当他们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完全依赖大人,或是懒得搭理他人。

这也是一些孩子为什么在家里活蹦乱跳,而在外面沉默寡言的原因。

因此,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家长最好不要帮孩子说话,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回答——除非场面极其尴尬,否则家长不要轻易介入。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外面闯祸、学坏或是受到伤害,常常限制孩子与人交往。实际上,这样做是错误的,要想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多与人交往。

五、理解孩子的“不好意思”

害怕陌生的环境,遇到不认识的人会害羞、胆怯,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就像人天生就怕黑一样。

拒绝陌生,是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千万不要因此而指责孩子,那样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使孩子更加自闭。

13.家长坚持一次,孩子受益一生

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说,做父母真不容易啊,最近都快被孩子折磨疯了。究其原因,孩子一直需要她抱,只要放到床上或儿童车里,他就大哭大闹;而一抱到怀里,他就会停止哭泣。

没办法,朋友只好一边抱着孩子或背着孩子,一边艰难地从事家务劳动。为此,朋友身心疲惫,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听后笑着说:“你为什么不尝试换一种方式呢?比如,当孩子哭时,你就将他放在床上,并坚持5~10分钟;当孩子不哭时,你再将他轻轻抱起。这样反复几次,孩子的‘臭毛病’就会得到改变。

“你别看孩子小,就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很会察言观色。如果他发现哭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他就会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要挟父母。当然,如果他发现这招不灵时,就会乖乖地收起眼泪,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朋友的孩子之所以一放到床上就会哭,就是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哭,妈妈就会赶紧将他抱起,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要是反其道而行之,当孩子不哭时,妈妈才抱起他,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对乖巧的一种奖励,从而不再无理取闹。

朋友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了以后,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原则性的东西,父母一定要坚持到底,千万不要轻易做出让步。

陈阿彪是一位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有一次,他攒够了钱去国外旅行,在酒店住下后,早上,服务员来送早餐,一开门就对他大声地说:“Goodmorning,Sir!”

陈阿彪不懂英文,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按照他在家乡的生活经历,彼此见面一般都是询问对方姓名,于是他大声地回答:“我叫陈阿彪!”

随后三天,那个服务员每次来送早餐,都会对陈阿彪说一句:“Goodmorning,Sir!”而陈阿彪也总报以同样的回答:“我叫陈阿彪!”

第四天早上,陈阿彪终于忍不住了,他生气地想:这人怎么这么无聊啊,天天问我的姓名,告诉他,他又记不住,真是烦人。于是,他对导游说了此事。

导游听后告诉他:服务员不是问你的姓名,而是向你问好,出于礼貌,你也应该对他说一声:“Goodmorning,Sir!”

接下来,陈阿彪反复练习了“Goodmorning,Sir”的发音,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第五天早晨,服务员又来敲门,这一次,陈阿彪一开门就对他说:“Goodmorning,Sir!”而与此同时,服务员条件反射地对陈阿彪说:“我叫陈阿彪!”

可以说,在亲子博弈赛中,不是你改变孩子,就是孩子改变你。父母退一尺,孩子就会进一丈,一时心软或娇惯放纵,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事实上,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是父母给惯出来的。比如,孩子本来可以安安静静地睡觉,而父母为了哄孩子尽快入睡,常常用摇晃的方式诱使孩子睡觉,结果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不晃动就无法入睡的习惯。

由此可见,孩子的坏习惯来源于父母,同样地,好习惯也来源于父母——也许你坚持一次,孩子就会受益一生。

14.教育孩子,补偿心理不可有

溺爱孩子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补偿心理在作祟。

有的家长因为小时候受到过父母的忽视、拒绝、惩罚,或是吃不饱、穿不暖、没学上,这种痛苦的经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以至于有了孩子后,他们会拼命地给予孩子自己曾经没得到的东西。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怕孩子受委屈

有的家长小时候受到过虐待,或是家里特别穷,从来没有过上好日子,于是平时就会尽量满足孩子,处处迁就孩子,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以此补偿自己儿时受过的苦难。

二、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

有的家长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他们总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比如,有一位妈妈十分热爱舞蹈,但由于年少时腿受了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有了孩子后,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于是从小就将孩子送到舞蹈班学习。而实际上,孩子喜欢的却是画画。

三、没时间陪孩子,想用物质加以补偿,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有的家长工作特别忙,经常早出晚归,没时间陪孩子。家长自知亏欠孩子,便想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以减轻内心的愧疚。

四、怜悯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有某方面的缺陷,于是给予孩子特别的照顾,从不让他干家务活——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不批评他。

补偿心理是不易让人察觉的,很多时候,即使家长这样那样做了“补偿”,也丝毫不会意识到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补偿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过度补偿,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低能

如果家长因为小时候受过苦,就不让孩子插手任何事,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也不懂得承担责任,更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其次,物质补偿无法代替精神需求

即便家长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全给孩子,也无法满足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渴望。与其拿东西补偿孩子,不如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的回忆里多留下些爸爸妈妈参与的痕迹。

再次,替孩子规划人生,容易埋没孩子的真正才能

家长感兴趣的,孩子不一定感兴趣,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会事与愿违——不但不会取得什么成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不满,令亲子关系不可调和。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阻碍孩子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补偿心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15.“强势父母”造就“弱势孩子”

常言说:“虎父无犬子。”意思是,出色的父亲不会生出平庸的孩子。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许多优秀的父母教育出了平庸的孩子。

可能有人觉得纳闷,通常情况下,优秀的父母都是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他们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什么偏偏教育不出出色的孩子呢?

究其原因,是父母过于强势了。

在工作中,保持强势是一件好事,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强势却是一种不幸。

首先,强势父母往往脾气很大,动不动就指责孩子、辱骂孩子,让孩子没有一点儿自尊心。

其次,强势父母的支配意识很强,他们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不允许孩子有独立的想法。长此以往,这势必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使孩子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再次,强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十分苛刻。

由于强势父母比较优秀,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出,这就使得孩子常常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结果,父母失望,孩子灰心。

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注定会成为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而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难成功。

此外,强势父母还喜欢用命令、指使的口吻与孩子对话,使得亲子地位极不平等,无法展开真正的交流。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妨向孩子多示“弱”。

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在外面散步,路经一座桥,我故意犹豫不前,装作一副害怕的样子。然后,我试探着对女儿说:“桥好高啊,爸爸不敢过去。”

女儿看了看说:“爸爸,不要怕,有我呢,我牵着你过去。”没想到女儿信以为真,小心翼翼地拉着我的手将我带过了桥。

我不失时机地夸赞女儿:“女儿真棒,比爸爸勇敢多了!”

散步结束时,我又故意装作找不到回家的路,着急地对女儿说:“爸爸不认得回去的路了,怎么办呢?”

女儿信心十足地对我说:“爸爸,不要担心,我认得,你跟在我后面就行了!”

回到家里,女儿自豪地向妈妈说起她带爸爸过桥和回家的事,妈妈美美地夸奖了她一番,她愈加高兴了。从那以后,我时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能”,让孩子为我“遮风挡雨”。

如今,女儿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同龄人,这都是我向孩子“示弱”的结果。

然而,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为了树立所谓的“威严”,常常板着一副脸孔,对孩子呼来唤去。还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聪明能干,以此想激励孩子上进。

实际上,父母越是把自己衬托得高大威猛,孩子就会越显得渺小无能,从而更加依赖大人。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强势带入家庭教育,因为爱就像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

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示弱”中,孩子会渐渐品尝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最终成为一个“强者”。

16.做个“会说话”的家长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意思是说,我们要学会使用“爱语”。

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莫大的安慰,并增添对方的勇气。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同一把利刃,会刺伤他人的心。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一句亲切、温馨的话,往往能够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使孩子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而一句打击、挖苦的话,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摧毁孩子的自信,使孩子无所作为。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恶语的巨大杀伤力,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指责孩子,骂孩子是窝囊废、胆小鬼、笨蛋等。事实上,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改变什么,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心理,使孩子变得逆反,或是破罐子破摔。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使用温软的语言,让孩子的心慢慢融化。

首先,将命令的话语转化为请求的话语

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于是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就会大发雷霆,开始口无遮拦地斥责、辱骂孩子。一阵暴风骤雨后,家长倒是痛快了,但孩子的心却变得冰凉冰凉的。

我们都知道,同样的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或表达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当你做晚饭时,发现酱油用完了,如果你面无表情地对孩子说:“快点,去楼下的超市买瓶酱油,我急着要用。”孩子很可能会拒绝。

如果你换另一种语气说:“孩子,妈妈现在忙不过来,请你去楼下的超市帮妈妈买酱油好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请求,一般都不会拒绝。

要是孩子买回酱油后,你再不失时机地夸赞他几句,相信他以后会更加乐意为你服务的。

其次,将否定的话语转化为肯定的话语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否定句,比如“你不行你办不到你不能这样做”等。结果,家长越是否定,孩子越是差劲。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否定句变成肯定句,比如“你能行你能办到我希望你这样做”等。

许多育儿专家认为,否定带给孩子的是负能量,而肯定带给孩子的是正能量。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多使用肯定句,少使用否定句。

再次,将指责的话语转化为鼓励的话语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而厌恶批评的话,孩子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家长不要抓住孩子的短处不放,而应该多表扬孩子的优点。

比如,孩子写的作文很差,不仅书写潦草,而且很多语句都不通顺。

如果你一味指责他的错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让他对写作越来越没有信心。

但如果你抓住其中某个优美的句子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指出其中的错误,也许孩子就会慢慢克服存在的问题。

17.教育孩子,“做”比“说”重要

“讲道理”是许多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时,家长总会给孩子讲一通大道理,直到孩子说知道了、明白了,方才罢休。

讲道理对孩子真的有用吗?

现实生活往往是这样的:家长越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越会不听,甚至会以哭闹来对抗。于是,讲道理变成了批评和斥责,甚至演变成一阵怒吼,让场面失控。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把讲道理作为教育方式是许多家长易犯的通病。事实上,跟儿童讲道理,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还会让孩子十分厌烦。

以前,女儿非常喜欢剪纸,没事时就拿一把小剪刀剪来剪去,家中的书和本子都遭了殃。

更让我气愤的是,女儿所谓的剪纸,并不是将纸剪成某种图案,而是将纸直接剪成碎屑,很小、很小的那种,常常弄得满屋子都是。

我烦不胜烦,开始给女儿讲道理,比如:书和本子都是用纸做的,而纸则是靠砍伐森林造纸得来的,浪费纸张就是不爱护森林;你整天剪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干吗不做些有意义的事呢?看书、写字、唱歌、运动,皆可。

我满以为这些道理能说服女儿,可她根本不听。于是,我警告了她一次又一次,甚至没收了剪刀,但她照剪不误,只不过从明处转移到了暗处。

我郁闷不已,可又拿她没办法。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不但不再禁止女儿剪纸,还主动给她买回一些好看的彩纸,以及相关书籍,并陪着她一起剪,教她如何将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剪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案。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女儿不仅不再乱剪书和本子,而且每完成一幅作品,都会将剩下的纸屑丢到垃圾桶里去。

从这个育儿小插曲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孩子,“做”远比“说”重要——与其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不如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引导孩子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前进。

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幼儿,他们听不懂大人所谓的道理,往往更容易接受大人的行为示范。简而言之,要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做得有道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要使儿童明白道理,告诉孩子道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有时我不禁想,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可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不同的意见呢?

作为家长,也许我们应该多些宽容与理解,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和意愿,切实将“说”转化为“做”。

18.把舞台让给孩子表演

有一天,女儿郑重其事地告诉我:“爸爸,以后没有我的允许,请不要动我房间里的东西。如果您有什么事,请一定记得敲门!”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想要逃离我们的视线,想要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女儿就是这样,常常将我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你越是关心她,她越是躲得远远的,身上就像长满了刺,生怕你靠近她。

当女儿背上书包,戴上红领巾,准备出门时,我像往常一样打算送她去学校。可是,她拒绝了,并坚定地说:“爸爸,我长大了,不需要您送了,我和同学一起去,您就放心吧!”

自女儿上幼儿园,我就一直陪着她去学校,现在她不让我送了,我的心里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孩子真的长大了,决定要脱离父母了呢?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成了她生命中的保护神——无论大小事情,我总是替她完成,不让她受到一点伤害;无论她有什么要求,我总是尽量满足她,不让她有一分的不开心;无论她遇到什么困难,我总是站在她前面,为她遮风挡雨,不让她受到一丝的委屈。

哪怕自己挨饿,我也会把仅有的食物让给女儿;哪怕自己受冻,我也会把仅有的一件衣服穿在她的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我总是先想着她,再想到自己。女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

我常常对女儿说:你是我们甜蜜的负担,虽然你让我们牵肠挂肚、担惊受怕,但我们愿意为你付出,愿意为你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

据说老鹰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妈妈,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

当小鹰成长到一定的程度时,老鹰就会停止给小鹰供食,并想办法将小鹰从自己身边“赶走”。如果小鹰不愿离开妈妈,老鹰就用嘴狠狠地啄小鹰的身体,迫使它离开巢穴。

老鹰将小鹰带到悬崖边,望着深不见底的悬崖,小鹰害怕地退了回来,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妈妈。

可是,老鹰并没有因为小鹰可怜巴巴的眼神而心软,它毫不留情地将小鹰一脚“踢”了出去。绝望无助的小鹰在空中拼命地拍打着翅膀,就在它快要触到谷底时,它终于学会了飞翔。

在妈妈的教导下,小鹰还学会了捕食,每天像妈妈一样翱翔于蓝天。

原来,有一种爱叫放手。

教育孩子,或许我们应该向老鹰学习,该放手时就放手,尽量把舞台留给孩子去表演。

没有大人的庇护,也许孩子会跌倒、会受伤、会犯错误,但他们注定要成长,要独立面对一切,而我们只能站在一旁,远远地望着他们,用目光跟随他们。

19.家长“无为”,或许孩子更“有为”

一天,我在催促女儿学习时,女儿歇斯底里地对我说:“爸爸,我最讨厌做作业,最讨厌读书了,您不要再管我,行吗?”

听了女儿的话,我十分震惊,没想到她小小年纪,就如此厌学。我本想给她讲一番学习和做人的大道理,但话到嘴边又停住了——我知道,此刻无论我说什么,她都无法听进去。

回到自己的房间,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回到了从前。

当初,我像其他所有年轻父母一样,十分注重孩子的早教。女儿不到一岁时,我就开始不厌其烦地教她学习拼音和汉字,女儿咿呀学语,看似很感兴趣,实则只是好奇。

女儿还不到两岁时,我又忙活着教她背诗、写字、学英语,不管她乐不乐意,我照教不误,还时常威迫利诱。

女儿3岁时,我专门找了一个老师教她学习画画——虽然她对画画没有多少兴趣,但她无从选择。

女儿4岁时,我将她送去了钢琴班,还特意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可是她学了一年,只会弹一些简单的曲子。

女儿5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文化知识。

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为了她能多掌握几项技能,我几乎剥夺了她所有的玩耍时间。我始终坚信,优秀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成功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满以为,在我的苦心教育之下,孩子会变得很优秀。

谁知事与愿违,女儿上学后成绩平平,总是居于中间位置。为此,我十分着急,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她,恨不得自己能钻进她的脑子里,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她。

然而,我越是施压,女儿越是抗拒,以至于她后来故意跟我唱反调,拿不及格的卷子来气我。

这时,我才深刻理解了卢梭说过的话:对学龄前的孩子,“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在童年时期牺牲的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就会加倍地收回来。”

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再着急,也帮不上任何忙。当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时,他们就会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从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一年,记者采访一位高考状元的家长时,家长淡淡地说:“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做,都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同样地,对孩子也应该“无为而教”。当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指不横加干涉、不过分强求、不拔苗助长——让一切顺其自然。

知识性的东西很容易弥补,而受伤的心灵却很难修复。或许,家长“无为”,孩子反而更“有为”。

20.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说的是集体智慧远高于个人智慧,即便你有诸葛亮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也抵不过个体实力都比你弱的一个团队组合。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生活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其具体表现为:有大局意识,善于与人沟通,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与人合作,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等。

缺乏团队精神的人,纵然有过人的智慧、超凡的本领,也不会有大作为的,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孤军作战,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团队精神,这是因为他们在家里受尽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宠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也都有大人帮忙解决。

无论大小事情,父母总是以孩子为中心,这就造成孩子自我意识膨胀,没有团队精神,只知道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与人愉快地合作。

这样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呢?

首先,让孩子树立团队意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件靠个人很难完成的事,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帮助,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世上所有的事,你都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有了这些深刻的经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慢慢树立起团队意识。当他们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就会主动与人合作,并最终战胜困难。

其次,让孩子融入集体

家长可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帮助他人,有什么快乐要懂得与人分享,有什么不愉快要知道找人倾诉。

要是孩子比较内向、胆小,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先让他与亲人交往,再让他与熟悉的、兴趣相投的同龄人一起玩耍,然后进一步鼓励他结交新朋友。

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孩子串门,或走亲访友,为孩子制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只有当孩子真正融入了集体,才会热爱集体,才会生发出责任感和荣誉感,才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再次,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尤其是带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无疑能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团队精神,也会使孩子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可能有人认为,团队精神会影响个体的发挥,其实不然——团队协作与展示个人才华,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集体往往更能成就个人。

即使在团队合作中孩子充当了绿叶,也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样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21.不要忽略孩子最短的那块板

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孩子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用为他将来的前途担心。事实上,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做的。

君不见,各种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吗?为了培养好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家长可谓煞费苦心,挥金如土。可是,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真的能纵横天下吗?

一些学者和专家说,未必如此!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叫“短板理论”,也称水桶原理。这个理论说的是,一只水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但决定水位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要想增加盛水量,只有将短板加长。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比作这样的木桶,那么,最长的木板代表的是孩子的优点,最短的木板代表的是孩子的缺点——不难发现,最短的木板决定了孩子的将来。

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最长的木板,而忽略最短的木板,那么无论最长的木板如何延伸,孩子注定成不了大器。

前些天,我外出办事时遇到朋友阿正,不由得问起他儿子考上了什么大学。

阿正摇了摇头,叹息地说:“唉!别提了,就5分之差,结果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

原来,阿正的儿子偏科,除语文差一点外,其他学科都十分优秀。

本来阿正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于是他就想通过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来弥补语文的不足。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语文最终还是拖了孩子的后腿,导致这次考试的直接失利。

阿正后悔不迭地说:“要是当初对语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多花一点时间在上面的话,提高十来分肯定没问题。”

阿正儿子的遭遇正好印证了彼得的短板理论:即便其他学科成绩再好,只要有一科不行,就会影响到整体的分数。

当然,从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来看,学习成绩也只是组成整个水桶的一块木板而已,并且不是最关键的那块,其他方面还包括思想品质、为人处世、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最长的木板,却忽略了最短的木板。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如何剥鸡蛋壳、如何乘坐公交车、如何辨别回家的路……可以说,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他几乎一无是处。

试想,这样一个人进入社会后,他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独当一面,幸福地生活吗?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能糟蹋一锅粥。在孩子成就事业的路上,往往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或某一个环节薄弱,而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它不是让我们忽略短处,而是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最终扬长避短。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孩子最短的木板找出来,并让它与最长的木板一同延伸,那样才能使木桶装更多的水。

22.检查作业有讲究

如今,为孩子检查作业、讲解作业,几乎是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必修课。一则,不少学校都有硬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签字确认。二则,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通过给孩子“加餐”,达到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目的。

给孩子检查作业到底好不好呢?

无可否认,老师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出发点是好的,本来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通过检查作业,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可以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帮助孩子巩固学过的知识。

然而,一些家长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却极为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孩子一边做作业,家长一边指正,每道题都要替孩子把关。

二、发现作业中的错误,不管孩子有没有弄明白,立刻告诉他正确答案。

三、一味地责备孩子粗心大意,甚至威胁要克扣孩子的零花钱。

第一类家长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造成孩子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家长的包办往往会让孩子认为,不管自己认不认真做、做得对不对,都无所谓,反正有爸爸妈妈帮忙,不用担心被老师批评。

同时,次次都得优,还会让孩子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第二类家长会让孩子失去动脑的机会,掩盖了孩子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这会滞碍孩子责任感的形成。

从一定程度上讲,家庭作业的好坏是老师教学效果的真实体现。如果家长让孩子把错误答案都改了过来,老师一看,还以为学生都掌握了——而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是不懂装懂,一旦考试,问题就会暴露无遗。

记得以前我教过一个学生,平时家庭作业完成得非常好,几乎找不到一丁点儿错误,但每次考试总是不及格。当我问及其中缘由,那位学生回答,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是爸爸妈妈订正过的。

第三类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变得消极自卑,畏首畏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智力发育还不成熟,做作业时偶然性和随意性很大,出错是很正常的事。即便是成年人,在工作中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更别说孩子了。

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动肝火。因此,我建议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首先,不检查孩子作业的对与错,只检查孩子有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有没有遗漏,书写工不工整。

其次,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毕竟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家长只是一个旁观者。

如果孩子检查出了作业中的错误,家长可以给他记功,或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果孩子实在发现不了,那也没关系,大不了作业本上多一个叉号,而这会让孩子更加记忆深刻。

再次,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比如,做作业时速度不要过快,要认真仔细;做完一道题后,习惯性地检查一篇,看有没有错误。当孩子体验到检查作业的好处后,自然就会乐意去做这件事,家长也可以省心不少。

23.让5+2>7

近日,一个朋友向我诉苦,说不知怎么回事,他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家里却一塌糊涂,完全像两个人。

比如,孩子在学校懂得尊敬师长,但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儿礼貌;孩子在学校热爱劳动,但在家里却从来不扫地、不擦桌子;孩子在学校遵守纪律,但在家里却一点儿规矩都没有……

我笑问朋友:“那你平常在家里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朋友听后,一脸愕然地说:“教育孩子不是学校的事吗?我只管供他吃和穿就行了。再说,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管孩子呀!”

朋友的回答令我十分吃惊,怪不得现在的孩子身上有那么多毛病,原来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出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上。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个孩子学习和习惯的失败是家长和老师共同造成的结果。

在中国,许多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而轻视或忽略家庭教育,他们觉得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而在家里即使不管不问,也不会对孩子有影响。

殊不知,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要是我们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用一个算式列出来,那就是5+2——如果家长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点拨,那么5+2可能等于7,甚至大于7;如果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那么5+2肯定会小于7;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错误的教育和不良的影响,那么5+2可能等于0。

也就是说,错误的教育和不良的影响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

比如,老师教育孩子要有爱心,可家长偏偏对弱势群体视而不见,还讽刺孩子的“爱心”为傻气;老师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可家长在公交车上却偏偏不给老人让座;老师教育孩子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可家长偏偏一回到家就玩游戏;老师教育孩子要诚实,可家长偏偏喜欢说谎……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如何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呢?

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孩子尚未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分不清到底是家长说得对,还是老师说得对。于是,老师用了五天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在孩子心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一下子就被家长用两天截然相反的教育削弱了,甚至扭曲了。

本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出现家庭教育脱节,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违背,那么,带来的教育结果就只能是5+2<7,甚至5+2=0。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才,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表率。

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使自己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保持一致(当然,如若老师的某一说法有失偏颇,家长可予以纠正,但绝不能贬低老师),那样才能使孩子朝着5+2>7的方向发展。

24.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当今这个比较功利化的时代,作为父母,当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拼命地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益智书籍、培训机构、健脑药品等大行其道。

大家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孩子的智商提高了,将来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不愁没有光明的前途。

事实上,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智商只占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情商。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以上取决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90%取决于一个人的情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唐代“诗仙”李白,他是世人公认的大才子,智商之高鲜有人比。可是,由于他情商不高,为人清高孤傲,结果一身才华无处发挥,只能纵酒放歌,郁郁终了。

由此可见,情商远比智商更重要,我们在培养孩子智商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孩子情商的培养。

说了半天,也许还有人闹不明白情商到底为何物。

所谓情商,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

如果说知识、能力和学识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事,那么,情商则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从根本上讲,不管做什么事,终究离不开做人,可以说,高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

当然,“高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0~5岁是孩子情商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一大好时期。

既然情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呢?

首先,让孩子学会认识自我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方能适应各种环境,成为生活的主宰者。

其次,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肆意而为。我们要引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随意对人发火,也不要一味委曲求全,而要适时适度地表现自我。

第三,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的磨难和打击,如果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可能会自暴自弃,陷入绝望的深渊。只有懂得自我激励,才会走出困境或失败的阴影,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

第四,让孩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人属于群居动物,只要你活在这个世上,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起感情,就得从别人细微的表现中,获知他人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欲望。

第五,让孩子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地,世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和性格,这就需要掌握与各类人群相处的技巧。

25.可以奖励进步,但不能惩罚失败

生活中,当孩子拿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回到家里时,迎接他的多半是父母的暴风骤雨——轻则被狠狠地训斥一顿,重则屁股被打开花。

父母的理由很简单:我辛辛苦苦地挣钱养家,供你读书,你却不求上进,考这么点分数来回报我们,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不会长记性的!

作为父母来说,大家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尤其是在学习成绩方面,几乎不允许孩子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尽管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努力进取,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但批评、指责这种错误的做法,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英国著名科学家戴维说:“感谢上帝不是一个灵巧的工匠,我那些最宝贵的经历都是失败后得来的。”

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类的许多经验都是从失败中得来的。我们可以惩罚孩子的自私、懒惰、不负责任、不讲道德,但绝不能惩罚孩子的失败,因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

首先,惩罚失败,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的打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会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失败会让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为了逃避失败后的惩罚,孩子会害怕失败、害怕尝试,从而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要么老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要么老是选择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做。

这恐怕不是家长所期望的吧!

其次,惩罚失败,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打骂和斥责本来就是一种过激行为,而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失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雪上加霜,放大孩子的错误,使孩子的身心俱受伤害。

从内心来讲,孩子也渴望考高分,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渴望每件事都能做成功,但有时失败又是无法避免的,家长不能简单地把一切归咎于孩子的不用心、不努力。

其实,孩子失败后,他的心里比谁都难受。这时,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指责和惩罚,而是理解和鼓励。

第三,惩罚失败,会让孩子丧失信心,变得胆小自卑

失败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家长的惩罚会让孩子做出错误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变得自闭,不敢轻易挑战自我。

当孩子再次遭遇失败时,他们会通过撒谎来掩盖,而不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站起来。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之上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一次失败呢?

所以,不管孩子出于什么原因失败了,家长都应该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失败,找到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6.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周末,我在手机里下载了一款人机对战的五子棋游戏,闲来无事便玩了几局,结果如料想的一样,每一局都输给了电脑。

当然,我并没有将输赢放在心上,毕竟电脑里的棋局带着程序,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棋手来说,要取胜太难了。

我在玩游戏的时候,女儿一直站在旁边观看,她见我连连惨败,不禁跃跃欲试,讨好似的对我说:“爸爸,让我来试一试,我有办法破解它的招数。”

虽然我不相信女儿能打败电脑,但我们家一向民主,大人能玩的东西,小孩同样可以玩,再说五子棋是一项益智游戏,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孩子呢?于是,我微笑着对女儿说:“行!如果你赢了电脑,爸爸这周就带你去游乐场。”

女儿听后,高兴地拍着手说:“一言为定。”

我点点头说:“当然,咱们可以拉钩,不讲信用的是小狗。”

其实,我只是嘴上说说,根本不相信女儿有什么好的招数,因为她的棋艺我是知道的——她连我都无法打败,又怎么可能打败电脑呢?我不过是不想打击她的信心罢了。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在书房里听到了女儿的欢呼,接着,她跑到我面前,兴奋地说:“爸爸,快看,我赢了!”

我瞥了一眼手机屏幕,果然看见上面显示获胜了。

尽管事实摆在眼前,但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淡淡地对女儿说:“你是瞎猫碰着死耗子,运气好,如果你再赢一局,我就相信了。”

为了让我信服,女儿拿起手机,重新下了一盘。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次她居然又胜了。接着,我又让她下了几盘,结局依然如此。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强大的电脑在女儿面前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于是,我惊奇地问道:“你是如何做到的?”

女儿自豪地跟我解释说:“很简单,电脑的棋路是死的,有规律可循,你只要顺着它的思路,给它设置一个陷阱,它每次都会往坑里跳,并且屡试不爽。”

随后,我按照女儿的方法布局,果然轻轻松松地就打败了电脑。

事后,我不禁对女儿刮目相看。原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了他们的天赋。

从那以后,我放开了紧握的双手,只要不涉及女儿的生命安全,我都鼓励她大胆尝试,虽然有些事情她做得并不好,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她的进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只是,有时我们因为过分迷信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孩子横加劝阻,结果管得越多,限制得越多,孩子的能力反而越低下。

如果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兴趣,并给孩子预留一定的空间,我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人,但至少他们会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创造奇迹的人。

27.换一种方式教育孩子

每逢周末,只要女儿一回到家,屋里准会被她弄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

女儿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喜欢玩玩具、拆东西、看小人书。这本来很正常,也是一件好事,然而女儿把东西摆满一地后,却不能将其归位,致使房间很乱。

为此,我十分恼火,曾三番五次地教育女儿,让她玩完玩具后一定要将玩具放到指定的位置。但无论我怎么说,女儿总是记不住,下次还是如此。

为了让女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了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我强烈要求女儿自己收拾好她弄乱的房间。

刚开始,她在我的威迫下还能勉强遵从,但渐渐地就有了逆反情绪——你让她收拾,她噘着嘴,一动不动;你大声吼她几句,她还是不动,只是哭。最后闹得大人小孩都不愉快,还得我帮她收拾残局。

这天,我无意中读到一本书,上面讲到:孩子都喜欢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在玩耍中获得成就感。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又到周末,女儿像往常一样将玩具和书本丢得满地都是,然后置之不理。见此状,我先做了一个深呼吸,待心态平和后,微笑着对女儿说:“宝贝,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什么游戏?”女儿一下子来了兴趣,好奇地问。

我说:“我们来比赛收拾东西,看谁收得最快、收得最干净。”

“好啊!”女儿高兴地拍着手说。

我在屋子的中央画了一条线,将这些杂乱的东西一分为二,并让女儿选择其中之一。女儿选择了右边那一半,并开始认真地收拾起来,她边收拾边对我说:“爸爸,你慢点。”

我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时而动作麻利,略超前于女儿;时而动作缓慢,略落后于女儿——这让孩子既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又看到了赢的希望。

快到结束时,我故意放慢动作,留下几张纸片,让女儿先完成了任务。

果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后,女儿自豪地朝我喊道:“爸爸输了,爸爸输了,我赢了!”

我不失时机地夸赞道:“宝贝真能干,真了不起,快来帮帮爸爸。”女儿听后,兴致勃勃地来帮我。不一会儿,家中就被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了。

尔后,只要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都会采用易于被孩子接受的迂回方式。一段时间下来,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儿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28.六种语气助孩子成才

一、温和的语气

不少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总是喜欢用冷冰冰的、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话,以为这样就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其实,这种语气常常不能被孩子接受,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命令来命令去,孩子也一样。

粗暴、严厉的语气,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紧张、害怕、抗拒。而温和的语气往往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消除孩子的顾忌,使孩子畅所欲言,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尊重的语气

交流必须是一种平等行为,而平等的前提条件就是相互尊重。

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尚小就忽略了这一点,要知道,尊重是没有年龄和性别差异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如果家长经常用尊重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不仅能够获得孩子的尊重,还能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当孩子的意见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时,家长不妨暂退一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比如:你要求孩子先做作业后看电视,而孩子却要先看电视后做作业。这时,如果你采取强硬措施,效果势必会适得其反;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那好吧,不过,不要忘了时间”,相信孩子听后一定会信守承诺,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信任的语气

家长的信任,往往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

信任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可以使孩子产生尊重感、亲密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千万不要打击和挖苦。

比如,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你不要去分析谁对谁错,也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可以亲切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的。”

四、商量的语气

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乐于接受你的意见。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体会到家庭的民主,还能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当你要做出某项决定时,不妨听听孩子的想法,用商量的语气说:“孩子,你看这样行不行?”或者说:“你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会好一些?”

做父母的切不可武断,否则只会压制孩子的成长。

五、欣赏的语气

从内心来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欣赏的语气不仅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表现得更加积极,还能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而负面的语气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自卑,或者冲动、叛逆,诸如“你不行你干得太糟糕了”这样的话最好少说,或不说。

当孩子努力完成一件事时,你不要鸡蛋里挑骨头,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而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用欣赏的语气说:“孩子,你干得真不错!”

六、鼓励的语气

法国哲学家萨特把人生比作驴拉磨,驴的前面有一把草料,驴为了吃草料,就会奔跑起来,它奔跑的同时,也带动了磨。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一把引领他们向前的草料,那就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当孩子告诉你他想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时,你不要笑话他的幼稚,而是应该不失时机地夸赞道:“真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只要你肯努力,爸爸(妈妈)相信你能成功的!”

后记:谁不是从跌跌撞撞中走过来的

一只蜜蜂不小心钻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因为玻璃瓶口正好背光,它钻进去后,以为瓶底就是出口,于是拼命地朝着有光的方向扑腾。结果,无论它怎么努力,就是走不出困境,最后绝望地死在了玻璃瓶里。

与蜜蜂比起来,苍蝇就聪明得多。

当它被困在玻璃瓶中时,它先是朝着有光的方向飞了一阵,发现行不通后,赶紧调转方向,朝另一边飞去,但还是行不通。无奈之下,它只好继续调转方向。就这样,苍蝇在玻璃瓶里横冲直撞,不断改变方向,虽然它碰了无数次壁,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出口,逃之夭夭。

在上面的故事中,蜜蜂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以至于钻了牛角尖,并最终害了自己。而苍蝇选择的方法虽然笨拙,但却十分奏效。

人在年轻的时候,热情澎湃,总有一股子干劲,总想开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由于经验匮乏,许多人会陷入困境,就像蜜蜂不小心钻进玻璃瓶一样,由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们选择了放弃,结果功败垂成,遗憾终生。

其实,我们应该像苍蝇那样,这个方向行不通,就换另一个方向,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就一定能够找到真正的出口。

很多时候,上天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会有意考验我们,给出许多个选项,然后让我们自己去筛选。虽然我们不清楚哪个是正确答案,但只要我们一个一个地去验证,答案自然就会浮出水面。

人不要怕摔跟头,也不要怕走弯路,谁不是从跌跌撞撞中走过来的呢?就像那只碰壁之后的苍蝇,虽然它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但它永不放弃,始终在努力。对于人类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前进的信心。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循环往复地生活,没有新信息激发他去思考、去比较,很容易思维僵化,更难有预测未来的能力。相反,一个人若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新的信息,‘摩擦生热’的法则就会发生作用。他可以思路大开,把自己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东西加以比较,找出规律,并以此预测未来,发现社会的‘大趋势’。”

当我们陷入困境,暂时找不到出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不断去尝试,不断调整思路。机会不会在原地等你,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像苍蝇那样坚持不懈,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放弃。

最新小说